去年底,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最新發明了一種可以自我愈合的玻璃材料,有望用于開發新型玻璃制品,相關論文已經發表在了美國《科學》雜志上。據相關媒體報道,最近他們又有了更多的進展。那期《科學》雜志是這樣介紹這項成果——
通常,玻璃破裂后,因構成材料的分子間化學鍵發生斷裂,而必須將其高溫溶解才能實現再利用。常溫下幾乎不可能,所以古人常講,破鏡難重圓。
東京大學相田教授等人改變了這個現象。他們利用半透明的新型材料名叫“TUEG3”制作出了玻璃。研究人員說,聚醚硫脲制成的玻璃如果斷裂,只要在室溫下合攏斷裂部分,稍加壓力數十秒,玻璃就能自我修復裂縫,而且堅固依舊。東京大學提供的視頻顯示,一塊長20毫米、寬10毫米、厚2毫米的聚醚硫脲半透明玻璃,一裂為二,將兩塊破裂的玻璃原樣拼接在一起,在室溫下只需30秒就能恢復原狀,幾個小時后就能恢復到破碎前的強度,還能借助夾子勾起300克重的砝碼。
即使破裂,只要在室溫下對其破裂處進行1至6小時的擠壓,便可再次粘合并恢復強度。據悉,新型材料的化學鍵為“氫鍵”,含有較多有著恢復穩定狀態傾向的分子,因此通過擠壓便可以自然粘合。
雖已有通過加熱便可以修復破裂處的柔軟材料,但東京大學的學術支援專門工作人員柳澤佑表示“此次證明了堅硬材料在常溫下也可以粘合,這為今后的自然修復玻璃研究拓寬了路子”。
我們關心金屬玻璃能否這樣修復呢?科學家說,如果選對材料當然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