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擦現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,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。但摩擦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,也會導致能源浪費和機器失效報廢。因此,降低因表面摩擦系數過大導致的能源浪費、儀器穩定性下降和使用壽命損耗是許多研究人員的首要任務之一。
表面微結構能夠作為磨屑收集器、儲存潤滑劑并降低真實接觸面積,從而具有極好的減摩效果。表面精密加工技術(如激光加工、反應離子刻蝕、金剛石壓印等)的發展,促進了表面幾何微結構在摩擦學方向的發展。如發動機氣缸上的45°網紋結構不僅可以儲存潤滑油,且能增大承載能力,改善潤滑狀態,從而延長使用壽命。
根據實驗要求,所采用的非晶合金須有良好的抗氧化性、高的熱穩定性、較低的玻璃轉變溫度和較高的脆度。選擇Zr35Ti30Cu8.25Be26.75非晶合金作為研究對象。
采用X射線衍射儀對電弧熔煉的Zr35Ti30Cu8.25Be26.75合金進行結構分析,并選用差示掃描量熱儀標定其熱力學參數。
圖1:Zr35Ti30Cu8.25Be26.75非晶合金的XRD圖譜(a)和DSC曲線(b)
圖1a、圖1b分別是Zr35Ti30Cu8.25Be26.75非晶合金試樣XRD、DSC實驗結果。圖1a中XRD圖分析只在2θ≈38°附近有一寬的非晶彌散峰,且沒有表征晶體相的Bragg衍射尖峰出現,表明該合金為單一的非晶相。DSC測得玻璃化轉變溫度Tg為305℃,晶化溫度Tx為465.8℃,過冷液相區范圍ΔT=Tx-Tg為160.8℃。
鑒于自然界中,蜂窩具有六邊形結構,節約材料的同時可以使得空間得以最大化利用,這種結構能使六邊形表面微結構在干、濕接觸時更有效地穩定摩擦。因此,設計出正六邊形蜂窩狀結構,壁厚W=8μm,深度H=100μm,相鄰蜂窩中心間距P=35.5~195μm。
將蝕刻好的硅模與非晶合金片疊放于夾具中(防止非晶態合金在熱壓成形時向四周流動而降低其復制性),放置在設定溫度390℃的測試平臺。待溫度回升至設定溫度并保溫1~3min后開始壓印,時間12min。實驗完成后,迅速打開加熱箱門,立刻放入池中水冷而分開熱壓成形夾具。
圖2:不同蜂窩間距下Zr基非晶合金成形后SEM形貌圖
(a)P=35.5μm(b)P=75.5μm(c)P=155μm(d)P=195μm
硅模腐蝕在質量分數為30%的NaOH溶液中進行。待樣品超聲干凈,干燥后,采用X衍射分析儀測試其表面是否晶化,采用掃描透射電鏡SEM進行形貌分析(圖2),采用激光共聚焦三維輪廓儀測量結構的深度是否符合實驗要求,平均深度均達到100μm。
圖3:摩擦磨損試驗機銷-平面接觸示意圖(a)和不同尺寸結構俯視圖(b)
選擇摩擦磨損試驗機進行摩擦性能測試。采用銷-平面接觸、線性往復摩擦程序,原理如圖3所示。選用材質為Si3N4(Φ2.6mm×2cm)陶瓷作為磨銷,接觸載荷選為4和10N,滑移速度選為10mm·s-1,摩擦時間選為900s。通過滴管以滴液方式在微結構表面覆蓋一層水層模擬濕摩擦。每組實驗重復3次以保證數據可靠性。
(1)干摩擦條件
圖4:不同P值的摩擦系數和時間的關系(a)及不同P值微結構的平均摩擦系數(b)
圖4為不同尺寸非晶合金表面幾何微結構的摩擦系數和時間的關系。從圖4a可以看出,表面光滑樣品的摩擦系數曲線呈現明顯的上下波動,波動范圍0.8~1.3,平均摩擦系數穩定在1.07,這是由于摩擦產生的磨屑未能排出摩擦區域,在反復摩擦過程中,導致三體摩擦而產生多次摩損,使得摩擦系數曲線波動很大。而具有表面幾何微結構樣品的摩擦系數則呈現明顯的下降,并且波動明顯減少,這是由于微孔結構能夠收集摩擦磨損產生的磨屑,減少三體接觸;P=155和195μm的摩擦系數曲線都是先迅速增加,然后到達穩定值0.60和0.68,整體趨勢很相似,而P=35.5μm的摩擦系數曲線波動很大,最終穩定在0.75;P=75.5μm的摩擦系數開始迅速增加,后減小,最終穩定在0.43。從圖4b可以看出,隨著蜂窩間距P的增加,摩擦系數呈現先快速減小后緩慢增加的趨勢,并且在P=75.5μm時摩擦系數取得最小值,相對于光滑平面摩擦系數降低了60.0%。
圖5:不同P值非晶合金表面磨損SEM形貌圖
(a)光滑表面(b)P=35.5μm(c)P=75.5μm(d)P=155μm(e)P=195μm
圖5為摩擦試樣的SEM圖,從圖5b可以看出,磨損區域的微結構都已經被完全破壞,微孔都被磨損產生的磨屑和表面產生的塑性變形所覆蓋,這說明在P=35.5μm條件下,微結構極易被破壞,不能持續提高摩擦性能。光滑表面和P=35.5μm的表面由于實際接觸面積較大,在硬質摩擦副的作用下,都有粘附現象發生。隨著P值的增加,其表面形貌變化趨勢基本一致,圖5c中發現存在一些微孔已經被磨屑填滿,微結構磨損的高度也隨著P值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加,和摩擦系數的變化保持一致。當P=195μm時,如圖5e,其磨損形貌表現為,蜂窩壁寬度增加了近一倍,有明顯的塑性變形,而在磨損邊緣也有摩擦產生的碎片。總體而言,在干摩擦條件下,表面微結構除了能夠減少摩擦副的接觸面積、收集摩擦產生的磨屑,還可以有效的減輕犁溝效應,將光滑平面產生連續的犁溝割裂成小段。
(2)濕摩擦條件
圖6:4N(a)和10N(b)水潤滑載荷下,不同P值非晶合金表面的摩擦系數曲線圖和所對應的平均摩擦系數(c)
圖6為4N載荷下不同P值微結構表面的摩擦系數關系圖。由圖可知,光滑表面的樣品的摩擦系數曲線波動大,波動范圍0.939±0.095,較干摩擦條件下有輕微減弱,這主要是由于水潤滑的作用。具有微結構的樣品的摩擦系數趨勢基本一致;開始隨著摩擦時間的增加,摩擦系數迅速增加;到達最高點后摩擦系數又緩慢減小,300s后開始穩定下來,最終達到穩定狀態。P=35.5μm摩擦系數曲線存在幾個突出、不穩定的點;P=155和195μm的摩擦系數曲線均值穩定在0.58和0.60左右,整體略低于干摩擦條件;值得注意的是,P=75.5μm在所有微結構中的摩擦系數曲線最低,平均摩擦系數相對于光滑表面下降了46.8%;總體摩擦系數變化形狀和干摩擦一致,而波動程度都比干摩擦條件下的稍微減少。
圖6b為10N下水潤滑摩擦系數曲線圖。隨著載荷的增加,其摩擦系數曲線出現了不穩定性。具有表面微結構的摩擦系數曲線在到達500s后都表現出穩定狀態,平均摩擦系數依次為0.811、0.608、0.463、0.569和0.582,且摩擦系數隨著載荷的增加而減少,這是由于實際接觸面積與載荷為非線性關系,使得摩擦系數降低,符合摩擦二項式定律。
圖6c為不同P值對應的平均摩擦系數,可以看出,隨著載荷的增加,微結構同樣能夠穩定和減小摩擦系數,但是不同P值表面微結構對摩擦系數的影響也將變弱。為了研究濕摩擦條件下的磨損機理,本研究通過SEM掃描水潤滑條件下(載荷4N)的磨損形貌,如圖7所示。結果發現P=35.5μm的磨損區域大部分被覆蓋,只有少許可以看出微孔的結構,但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粘附現象和明顯的犁溝槽發生。P=155和P=195μm的磨損表面相對于干摩擦下,表面塑性變形減弱。P=75.5μm的磨損表面只有輕微的犁溝現象,磨損表面呈現平整狀態,這與其摩擦系數最小和磨損速率最慢相一致。同樣由于水潤滑的作用,相同結構的表面摩擦行為所呈現出的是更平穩的摩擦系數。
(1)在干摩擦和水潤滑條件下,摩擦系數隨著表面蜂窩結構中心間距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大。
(2)在干摩擦條件下,摩擦系數相對于光滑表面最多下降了60.0%,在水潤滑條件下,摩擦系數最多下降了46.8%。
(3)理論分析表明:摩擦力正比于真實接觸面積。隨著相鄰蜂窩中心間距的增加,真實接觸面積降低,從而減小了摩擦系數,同時表面微結構還能夠收集磨屑、儲存潤滑劑、提高承載能力;當相鄰蜂窩中心間距進一步增加時,減小真實接觸面積同時顯著增加了接觸應力,使得犁溝效應增強,從而摩擦系數增加,因此摩擦系數隨蜂窩間距增大呈先減小后增加趨勢。
來源:塑性工程學報 2018年第25卷第5期 李寧 徐二江 柳林 王新云 李建軍《非晶合金表面熱壓印微結構的摩擦性能研究》